Route
Contact aitiyu
2025-07-22 01:49:18
爱体育,爱体育官网,爱体育APP,爱体育APP下载,爱体育下载,爱体育网页版,爱体育电竞,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真人,CBA直播,CBA最新排名,NBA,NBA排名,NBA联赛,NBA直播
电视迭代大潮涌起,国内产业链奋楫争先。电视诞生近百年,在体积、尺寸、画质等多方面不断迭代,当前Mini/MicroLED等新技术蓬勃兴起,持续推动电视使用体验的升级。随着MiniLED电视技术的成熟及价格下探,渗透率迎来快速提升,2024年我国MiniLED电视渗透率同比提升超15pct至18%。我国企业已在MiniLED建立起领先的全产业链布局,有望受益于MiniLED电视的快速成长。从量价角度看,当前全球电视销售规模虽然进入稳定期,但在面板供给逐步走向集中推动面板价格稳定的背景下,叠加电视大屏化、MiniLED等结构升级,电视均价有望进入上涨通道。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逐步强化产品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地位,攫取更多份额,全球电视出货量CR4从2018年44.5%提升至2024年56.2%,行业格局出现改善。我国电视龙头海信视像及TCL凭借领先的产品竞争力,在渠道和营销的持续强化之下,近年来在全球主要电视市场的市占率均明显提升,出货量份额跃居全球前三。
盈利预测与估值:借助公司优异的产品力和覆盖全球的渠道体系及日益提升的品牌影响力,预计公司未来有望抢占更多的全球电视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在激光显示、商用显示、XR等新显示上的布局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为637.4/688.5/738.6亿,同比增长8.9%/8.0%/7.3%;归母净利润为25.9/29.1/32.0亿,同比增长15.4%/12.4%/9.9%;对应EPS为1.99/2.23/2.45元,PE为11.4/10.1/9.2倍。综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我们认为公司股票合理估值区间为24.89-29.63元/股,市值区间为325-387亿,对应2025年PE为12.5-14.9倍,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自动驾驶驱动价值量提升,海外大客户合作粘性高。汽车工作环境复杂,车用PCB对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导致车用PCB准入门槛高,必须要经过客户一系列的验证测试,认证周期长。公司充分利用在汽车PCB领域已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把握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国际科技产业领先客户的合作进一步加深。25年T客户汽车车型迭代加快,会带动销量增长同时汽车智能化提升下单车价值量会增加。未来随着T客户新产品陆续投放,公司份额也会提升。销量增长、单车价值量提升和份额提升会共同驱动公司在T客户汽车业务增长。储能业务方面,T客户储能规划25年增长50%,带动公司储能业务增长: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T客户在持续迭代推进产品,公司持续配合客户开发,后续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预计公司将同步实现增长;Dojo业务方面,T客户产品由Dojo1向Dojo2迭代,后续随着Dojo2放量也会为公司贡献更多业绩。
乘国内CSP算力军备竞赛东风,公司服务器业务构筑强势增长极。 全球AI浪潮下,国内算力军备竞赛提速。百度、阿里、腾讯、字节24年资本开支合计约2400亿元,同比增速约155%, 25年多家厂商资本开支根据指引预计延续高位扩张趋势, 4家合计资本开支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互联网厂商催生服务器定制化需求, ODM Direct模式因此打破此前以服务器品牌商为绝对主导的市场格局。根据IDC数据, 24Q4ODM Direct规模达到365.70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55.5%,份额逐步占据产业半壁江山。公司作为内资ODM Direct厂商,提供全栈式服务器产品出货,是国内头部CSP腾讯、阿里、字节的核心供应商,服务器业务有望成为公司增长新引擎。
广州市属综合能源平台,多元发展实现对冲,业绩稳定性突出。公司实控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已形成电力、能源物流、燃气、新能源、储能、能源金融等业务协同发展的能源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公司电力总装机10.26GW,其中煤电3.14GW、气电2.34GW、风电2.44GW、光伏2.35GW。公司业务多元协同,除煤电外另持有大量稳定收益类资产,能够有效平滑其业绩波动。公司业绩稳健,2017年以来除火电公司普遍大幅亏损的2021年均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7.32亿元,同比增长5.73%。公司连续26年稳定分红,多年分红比例稳定在50%左右,2024年分红比例54.67%,对应年末股息率4.21%。
工业软件和工业AI的领跑者: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016年10月上市。公司服务于工业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工业软件和AI Agent产品与服务,支撑客户实现基于企业业务目标的“数智化”转型,助力工业企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公司一直立足工业领域,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深耕重工装备、汽车、高科技电子和通用机械等行业,服务客户超过3,000家。公司自研产品实现快速增长:公司围绕重工装备、汽车、高科技电子和通用机械等行业客户,持续迭代“乐系列”工业软件产品。公司对乐仓、乐研、乐造、乐数等“乐系列”自研产品进行持续优化。结合各行业客户不同应用场景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系列,形成12个行业包、36个子应用、156个工业组件,扩大了公司自研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各流程节点的覆盖面。同时对产品功能和性能做了持续研究和提升,使产品的适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公司过去几年自研工业软件产品收入持续增长,公司自有软件产品收入从2022年的2.0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5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布局AIagent,已落地2个亿元订单:公司依托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长期实践和对行业客户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和经验积累,通过整合和管理AI相关技术、数据、模型等资源,打造了“灵系列”AI agent产品体系。实现了在机器人的训推、汽车的产品设计优化和高端装备的AI质检等场景下AI agent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公司不断深入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全面融入华为生态合作伙伴体系。公司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结合能科“乐世界”产品,打造了AI+研发、AI+设计、AI+工艺、AI+验证、AI+维护等面向汽车及轨道交通、半导体电子及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发挥多年制造业数字化成功落地经验。2024年,公司签署了“AI大模型、软件工具链及私有云建设项目”和“大模型场景化应用合同”两个亿元级项目,公司AI技术能力实现落地应用,AI业务实现重大突破。标志着公司“生成式AI+工业软件”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地和落实,打造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样板工程,为公司下半年后续相关AI订单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深耕智能计量市场二十余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90%。开发科技前身为深科技计量系统事业部,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智能电、水、气表等智能计量终端以及AMI系统软件,公司较早开拓欧洲市场并参与多个欧洲国家大规模智能电表部署项目,公司目前已成功将超过9000万套智能计量终端推向全球40多个国家。2024年公司营收规模29.3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境外营收26.6亿元,营收占比超过90%,同比增长27%。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21%。全球智能计量市场稳步增长,新兴市场潜力大。根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数据,全球智能计量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231.71亿美元增至2028年363.87亿美元,CAGR为9.5%。分地区来看:1)欧洲市场,根据BergInsight数据,欧洲国家智能电表用户基数将从2024年2亿户增长至2028年达到2.48亿户,渗透率达到78%。欧洲市场已率先进入新一代智能电表换代周期,增量用户规模及原有设备的升级换代驱动欧洲智能计量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中国市场,国网与南网加快新一代智能电表部署。从国家电网智能电表招标量来看,2024年招采总量达到8939万台,同比增长超过25%,中标总金额达到249.2亿元;3)亚洲其他市场,人口基数大叠加智能电网建设带动电表需求提升,预计市场规模从2022年9.04亿美元提升至2027年12.07亿美元,CAGR为6%;4)南美及非洲市场,智能电表需求潜力大。智能计量系统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减少窃电行为,提高供电稳定性,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等方面。公司以欧洲市场为起点,扩大新兴市场布局。1)欧洲市场方面,公司在欧洲部署的第一代智能电表经历了完整的产品寿命周期验证,成为少数能在境外高端市场与埃创集团(Itron)、兰吉尔(Landis+Gyr)等国际顶尖厂商同台竞技的中国智能计量企业,公司2023年智能电表欧洲市场营收为16.57亿元,欧洲市场占有率为12.1%;2)新兴市场方面,公司持续对中东、中亚、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进行部署,为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乌拉圭、巴西、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供应智能计量终端及AMI系统软件产品。
公司做3C配件业务起家,由充电类逐步拓展至传输类以及高潜力NAS私有云存储赛道。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以及产品矩阵的拓宽,公司逐步切入美国大KA渠道,势能呈上升趋势。同时,布局多年的NAS品类在产品迭代优化后开始贡献显著增量,或逐步进入收获期带动业绩增速提升。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6.59/8.46/10.63亿元,对应EPS为1.59/2.04/2.5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2.25/25.13/20.0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充电类:行业β不错,公司有望以持续推新+渠道拓展实现较高增长我们认为充电品类(移动电源、充电器)行业β不弱,公司正处在产品以及渠道势能上升期,叠加NAS私有云存储树立品牌形象,有望实现持续较高增长。(1)行业维度,首先移动电源往大功率(从充手机到充电脑)、自带线、磁吸无线发展,充电器往氮化镓、第三方品牌、大功率发展,细分赛道存在增长机遇。其次随着充电器使用场景从手机延伸至OS/Windows笔记本电脑,以及C口快充笔记本电脑比例和购买第三方品牌比例提升,充电器未来均价有望持续提升。(2)公司维度,线下渠道相较于头部品牌Anker渠道覆盖率和SKU进驻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产品矩阵完善+品牌势能提升,2024年以来公司成功进入美国Walmart、Bestbuy、Target等大KA渠道,但SKU覆盖率仍有提升空间。线上渠道随着产品持续推新能够抓住细分赛道增长机会,公司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
NAS私有云存储隶属数据存储赛道,能够通过连接家庭网络或者外网同时为多台设备提供文件传输、影视资源播放、备份、在线编辑等功能,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能够达到优于云网盘的作用且数据存储在本地提高了隐私性。2024年预计NAS ToC端销量129万台,低渗透率主要系传统企业聚焦ToB市场导致ToC市场缺乏较好体验的产品或者消费者使用门槛高。2024年公司推出全新NAS存储系列产品(适用团队以及适用家庭个人产品)同时对系统进行升级,提升产品易用性的同时能够实现照片高级检索、高码率影视资源整理、在线同步多人编辑等功能,产品升级带动公司年初以来份额快速提升。展望后续,随着产品逐步完善成熟,移动硬盘客群转化后行业量或达大几百万。若转化至影视爱好者、内容创作者(千万体量)甚至云网盘(上亿体量)用户客群,则空间更加广阔。
齿轮箱竞争格局集中,全球市场空间广阔。据QY Research统计,2022、2023年风电齿轮箱厂全球市场占有率前四名分别为南高齿、威能极、采埃孚、德力佳,市场占有率超过70%。根据QY Research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风电用主齿轮箱市场规模约56.8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88.26亿美元;2023年中国风电用主齿轮箱市场规模约31.36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42.63亿美元。看点一:减速器产能落地,随着订单高增有望利润释放。公司对风电减速器内部结构设计不断优化,产品扭矩密度达到300Nm/Kg,质量和体积更小、零部件数量更少,可有效控制成本。2024年公司精密风电减速器生产建设项目已建设完成,在25年销量快速提升的趋势下,单台制造及人工费用将明显下降,预计2025年减速器业务毛利率可修复至16.6%,较24年提升10pcts。看点二:增速器放量在即,看好后续经营杠杆释放利润弹性。公司技术与工艺领先,研制的增速器具有啮合平稳、噪声小、密封性能好、效率高、重量轻、成本低等优势。公司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一期将于2025年12月底前建设投产。2024年10月,公司与金风科技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及联合开发合作协议,奠定后续订单基础,从价值量看,以三一重能披露数据看,齿轮箱(增速器)占比为23%,是减速器价值量的9倍,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看好经营杠杆释放利润弹性,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增速器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3%/23%。
华利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运动鞋ODM制造龙头,依托优质的核心品牌客户与稳健的全球产能布局,持续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目前,华利主要为Nike、Adidas、Vans、Columbia、Hoka等全球头部运动品牌提供鞋履制造服务,年出货量达到2.23亿双,为全球产能第二大制造商(仅次于裕元集团2.55亿双)。公司主要产品为运动鞋,收入占2024年总营收87.4%,同时该品类毛利率达27.2%,在所有品类中最高。此外,公司还制造户外靴鞋和运动凉鞋/拖鞋及其他,2024年两者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7%和8.6%,毛利率分别为21.6%和24.4%。工厂方面,公司当前生产基地主要位于越南,并在印尼、中国及多米尼加等具备显著区位优势的地区布局新产能,预计2026年底工厂总数增至26家,以有效降低公司营运成本和减少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影响(如关税)。
聚焦优质客户资源,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以提升抗风险能力与增长韧性。华利集团长期深耕全球头部运动品牌市场,已与全球前十大运动鞋服公司中的九家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客户资源优质且黏性强。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包括Nike、Deckers、Vans、On和Puma,合计贡献营收占比达到79.3%,虽较2021年的91.8%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集中度,主因华利在稳固核心客户的同时,有序引入On等高成长性品牌,并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以分散风险、增强增长韧性。根据我们测算,2024年公司向Nike集团(含Nike及Converse品牌)总出货量占比超过30%,Vans与Deckers各占10%–20%,Puma、UA、On、NewBalance及Adidas等其余核心品牌出货占比处于0%–10%区间,客户组合多元且稳健。此外,随着品牌商对研发协同、交付效率及可持续生产的要求持续提升,具备综合研发、规模化制造及大客户服务能力的头部ODM厂商将更具竞争优势。华利集团凭借成熟工艺与快速交付能力,有效承接核心客户订单,在头部品牌收缩供应商数量的趋势下竞争力尤为凸出。盈利能力稳健,为稳健扩产与持续分红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40.1/38.4亿元,同比增长19.4%/20.0%,主要受益于全球鞋履需求回暖与库存去化周期结束,终端品牌商补库意愿回升,带动公司订单及营收增长。2024年华利集团毛利率达26.8%,高于丰泰(22.6%)与裕元制鞋业务(19.9%),主因客户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品牌导入带来的ASP上升以及公司人效提升。受产能爬坡影响公司季度毛利率自1Q24的28.1%下降至1Q25的22.9%,产能爬坡对华利集团毛利率构成阶段性压力,但随着员工熟练度提升及工厂运作趋稳,2Q25毛利率具备修复空间。稳健盈利水平带来充裕现金流,有效支持公司持续分红及稳健扩产。2024年,公司自由现金流为29.2亿人民币,FCF转化率(自由现金流/净利润)达75.9%,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回升至近70%,股东回报能力具备持续性。盈利预测与估值:业绩有望持续向上,估值具修复空间。2024年,公司在老客户订单稳定与Adidas等新客户放量带动下,出货量同比增长17.5%,ASP(每双平均售价)同比提升约1.5%,实现量价齐升,推动营收同比增长19.4%,为全年盈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伴随行业去库周期结束以及多地产能持续投放,盈利动能充足,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达到268.3/302.4/33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5/45.5/5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6.2%。上述预测基于以下核心假设:一是新增产能持续释放,2025-2027年公司在越南、印尼及中国的新建厂区陆续投产并完成产能爬坡,我们预计整体出货量年均增长维持在10%–12%;二是由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如On品牌运动鞋)占比逐步提升,带动ASP年均提升0%–2%,我们预计毛利率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24.1%/24.7%/25.6%,呈稳步上行趋势;三是智能化生产线持续落地叠加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制造效率,驱动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在此背景下,公司ROE有望保持高位,我们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21.7%/23.8%/26.4%。估值方面,尽管越南关税等外部不确定性仍存,当前估值已基本反映市场悲观预期,若政策边际改善,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华利集团“优于大市”评级,给予2025年18XPE(对应近三年均值水平),目标价60.9元,对应18.3%的上行空间。
两项重磅授权同步落地,BD进入新阶段:①与Calico Life Sciences就靶向IL-11单抗达成独家许可协议,Calico获得9MW3811海外权益,并向迈威支付首付款2,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5.71亿美元,以及产品销售分成。9MW3811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IL11单抗,在年龄相关性疾病领域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合作方Calico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Arthur D.Levinson共同创立,并与艾伯维就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达成研发合作,共同投资开发。②公司与齐鲁制药签署阿格司亭α大中华区授权协议,将获得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最高1.2亿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阿格司亭α是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长效升白药,在产品安全性、成本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优势明显,合作方齐鲁制药是G-CSF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通过这两项授权,迈威将获得约5.6亿元首付款,有效补充公司现金流。此外,公司Nectin4ADC、B7H3ADC、CDH17ADC、ST2等多款创新品种具备海外授权潜力。差异化创新持续获得实质性成果,ADC+TCE双平台前景可期:9MW2821是潜在BIC的Nectin4ADC,全面布局尿路上皮癌(UC)、三阴性乳腺癌(TNBC)、宫颈癌(CC)和食管癌(EC)的二线和一线治疗,其中UC单药、UC联合、CC单药等3个III期注册临床预计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TNBC差异化布局拓扑异构酶ADC耐药适应症,下半年有望读出II期数据。B7-H3ADC今年ASCO数据初步验证了公司下一代ADC平台技术。CDH17ADC采用新linker和MF6新毒素,和传统Dxd或MMAE毒素相比,不受P-gp耐药机制干扰,在多药耐药消化道肿瘤模型上有显著效果,预计下半年进行中美双报。除了ADC平台,公司还建立了差异化的TCE平台,设计了不同活性CD3抗体分子,和英矽智能战略合作进行靶点筛选,并通过空间位阻方式实现靶点依赖性的肿瘤杀伤,预计26年初进行IND申报。商业化步步为营,新管线持续加码:地舒单抗骨质疏松适应症去年1.39亿收入(同比+230%),院外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院内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地舒单抗更大的骨转移适应症有望26H1获批。长效升白药阿格司亭α顺利获批,并授权齐鲁制药,有望借助齐鲁制药强大的销售能力实现快速放量。阿柏西普生物类似物9MW0813已经处于报产阶段,明年有望获批。此外,地舒单抗与重庆市政府合作,采用独创的营销模式,推进大西部老龄化用药需求,有望获得更大的人群和市场。
全产业链布局构筑竞争壁垒,高端化战略驱动盈利提升ummary]。台华新材作为锦纶全产业链龙头,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形成从纺丝、织造到染整的完整产业链,协同效应与成本优势显著。公司历经三轮产业链扩张,聚焦差异化、高端化产品路线,依托三大生产基地实现34.5万吨锦纶丝,7.16亿米坯布,7.1亿米面料的产能覆盖,且当前正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切片环节延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并扩大盈利空间。财务方面,近年来公司盈利稳健增长,毛利率持续提升,现金流创造能力较强,研发费用率长期维持5%以上,持续巩固产品技术壁垒。客户结构方面,公司深度绑定迪卡侬、伯希和等头部品牌,并通过终端反馈机制强化定制化服务能力,为后续高端市场拓展奠定基础。供需结构优化+成本端改善,锦纶产品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供给端,锦纶行业扩产加速但格局分化,中低端锦纶丝产品竞争充分,具备高端化、定制化生产能力的龙头有望受益于高端产品集中度的提升,公司通过产业链升级对冲行业周期波动,锦纶丝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需求端,消费政策驱动与消费结构升级有望迎来共振,从短期来看,考虑未来锦纶丝消费渗透率提升,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5-2027年锦纶需求复合增速有望达到7-10%;从中长期看,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仍有提升空间,在中性假设下,预计2030年锦纶丝需求空间有望增长36%。此外,锦纶产品较涤纶价差收窄也有望推动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原料端,PA66国产化突破驱动成本优化,PA6切片供需格局趋宽,有望推动原料价格中枢下移,叠加锦纶丝价格与成本传导关系顺畅,有望激发下游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锦纶产品在化纤板块的市占率,而公司作为锦纶丝龙头具备先发优势,有望持续受益。技术+产能双轮驱动,再生材料打开第二成长曲线。公司核心增长动能来自淮安项目产能爬坡及再生锦纶技术商业化突破:1)淮安四期全部达产后或将新增62万吨锦纶丝、6亿米坯布及2亿米面料产能,目前一期、二期已经逐步投产,淮安项目放量在即,有望推动公司盈利高增,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公司四期项目满产后有望分别实现利润3.29亿、1.23亿、4.11亿和4.11亿。2)公司化学回收产品PRUECO已获得GRS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化学回收法绿色产品认证,具备先发优势,实现纺织废弃物到高端纤维的闭环。当前下游服装品牌持续加码再生锦纶,公司技术突破有望切入更多下游头部客户供应链。我们参照国内的再生纤维发展目标与近年来再生锦纶纤维渗透率增速,假设2030年全球再生锦纶纤维产量占比达到3%,以2023年数据基准,则对应全球再生锦纶理论需求量超过20万吨,相较于2023年增长约41%,再生纤维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有望开启第二成长曲线。
公司推出WiNEX Copilot和WiNGPT迭代产品,持续布局医疗AI领域,深化技术与医疗场景的融合,为医疗机构提供高效、安全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2025年2月,公司发布医疗大模型WiNGPT2.8和医护智能助手WiNEX Copilot2.1。借力DeepSeek的AI推理,WiNGPT2.8产品的信息抽取准确率提升至93%,质控具体场景准确率超过95%,此外,2.8产品在医疗场景中较前一代整体性能提升约3%-5%。WiNEXCopilot2.1版本相较2.0进一步聚焦场景深化、模型支持、平台能力三大方向,支持快速接入DeepSeek,并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医护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语音查房、知识查询、流程管理。
充电模块领先企业,探索新兴应用领域公司已推出15/20/30/40kW充电模块,是行业内较早提出上述功率产品的一线KW充电模块已在市场上成熟应用,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40KW模块产品快速导入,成为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来源。公司针对多个应用场景提出解决方案:1)中途补能场景:推出大功率直流快充/超充充电模块及解决方案,搭建了直通风、独立风道和液冷超充三种技术平台;2)目的地充电场景:推出使用独立风道技术的小功率直流快充模组及解决方案,产品功率覆盖11/20/30/40kW,适配小区、写字楼、工业园区和商超等多目的地场景;3)工商业储充场景:推出AC/DC双输入储充模块、AC/DC双向储充模块、DC/DC储充模块以及DC/DC双向储充模块等;4)V2G车网互动场景:推出7/11/20kW的V2G充放电系统;5)户用光储充放场景:推出7kW光储直流充放分体机、7kW光储直流充放电一体机。
1.保龄宝:功能糖龙头经营策略优化、管理效率提升,24年业绩重入增长快轨公司主营益生元、减糖甜味剂、膳食纤维等功能性配料的研产销,年综合产能超50万吨,活跃客户超2000多家,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功能糖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通过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公司。2023年6月,王强先生被聘任为公司总经理,拥有丰富的食物原辅料公司管理经验。2024年,公司通过采取对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的积极调整一系列措施,在营收调整的同时,利润实现显著增长。2025年公司发布股票激励计划,2025-2027年业绩考核目标分别为:归母净利润2025年不少于1.7亿元,25-26年累计不少于3.82亿元,25-27年累计不少于6.47亿元。25Q1,公司发展延续向好势头。
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客户需求、新客户拓展及新产品持续发力:根据公司公告显示,得益于客户需求增长、新客户拓展及新产品开始批量出货,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幅37%左右。从各产品线来看,收入均有增加,其中多模和音频产品线增幅明显,BLE产品线收入亦有较大增长。新产品方面,公司新推出的端侧AI芯片凭借卓越性能与创新特性,迅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青睐,并进入规模量产阶段,二季度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人民币千万元规模;公司的Matter芯片在海外智能家居领域开始了批量出货、国内首家通过认证的支持Channelsounding(高精度室内定位)等新功能的BLE6.0芯片在全球一线客户率先进入大批量生产;公司新推出的WiFi芯片也实现了批量出货。公司在所处行业的多个领域拥有突出优势,地位稳固。公司的蓝牙低功耗SoC芯片长期位于市场的头部位置,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代表之一。公司是出货量最大的本土Zigbee芯片供应商,并稳居全球前列。公司的Thread和MatterSoC芯片紧跟最新的协议标准,在国际头部芯片供应商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公司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的普及,提升了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影响力。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并举,公司持续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2025年半年度,公司预计实现营收5.03亿元,同比增加37%,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900万元,同比增幅267%左右,本期计提股份支付费用约2,200万元,若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及相关所得税影响,本期净利润约1.19亿元。我们认为,一方面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叠加端侧AIOT市场的持续成长,使得公司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效应明显,业绩持续超预期: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远超营收同比增速,我们认为是公司营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规模效应持续发挥作用所致,公司公告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大幅提升,主要是以下两项因素综合所致:1、受益于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产品销售结构优化,以及销售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势,公司毛利率提升到了较高水平;2、得益于销售额增加带来的经营杠杆效应,收入增幅超过了费用增幅,使得净利润的增速远超营业收入增速。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率预计达到19.7%左右,较2024年同期7.38%和2024年全年11.54%,均有大幅提高。根据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SIG)发布的《2023年蓝牙市场最新资讯》显示,到2027年,蓝牙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76亿台,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9%。我们综合分析认为,一方面公司所处赛道仍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发布新品、拓展新客户等,预计公司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投资建议:营收预测维持不变,预计2025~2027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1.15亿元、14.66亿元、18.57亿元,考虑到规模效应持续发挥效应,我们将公司2025年~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前次的1.94亿元、3.12亿元、4.65亿元分别上调至2.16亿元、3.25亿元、4.83亿元,对应的PE分别为53.0倍、35.2倍、23.7倍,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和AI服务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其中:1)人形机器人领域:基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IMU&力传感器、Camera测试技术,适配人形机器人平衡控制、避障和运动轨迹跟踪高精度需求,研发出1弧秒精度的IMU传感器测试平台;针对人形机器人电子眼观测与电子皮肤触觉需求,研发适配人形机器人camera与力传感器检测技术。为公司进军人形机器人测试板块,实现零的突破。2)AI服务器领域:重点开发N客户在AI算力领域的新业务机会,主要为其实验室自研服务器产品提供检测及自动化设备,并已获得Vendor Code。未来将沿着AI算力相关客户多元化的检测需求展开设备供应和提升设计能力,并通过不断切入客户各类产品量产产线的检测设备,例如应用于GB300相关产品的服务器板级测试,以扩大业务规模。
2025年6月17日,聚灿光电发布公告,拟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3283万股股份,同时推出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点评:注销减资彰显长期稳定发展信心。基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公司通过了《关于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暨减少注册资本的议案》,拟对存放于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已回购且尚未使用的32,831,660股股份(占本次回购完成时公司总股本的4.89%)的用途进行变更,由“基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并将按照有关回购规则和监管指引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出售”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对于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暨减少注册资本,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对自身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体现了公司强劲的财务实力、对公司股票价值的认可,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加稳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Mini/Micro Led领域布局已进入收获期。2025年MLED行业有望快速发展。首先,“以旧换新”财政补助政策助推智慧大屏升级换代。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的6个月期间,Mini LED背光液晶电视内销量同比增长661%,渗透率攀升至26%,带动全球Mini LED背光和直显产业驶入快车道。第二,Deepseek横空出世,消费电子行业将迎来“AI+”重塑机遇。近期,“AI+XR”眼镜纷纷推向市场,硅基Micro LED等微显示面板需求将迎来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Mini LED行业市场规模或将增长至300亿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实现MiniLED背光产品的批量供货,并成功通过多家头部显示厂商的认证,公司在Mini/Micro Led领域布局已进入收获期。
事件:6月27日公司公告,董事会于近日收到王栋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组织上工作安排的原因,王栋先生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辞职后,王栋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司前董事长或另有重任,新任董事长或为商城集团出身,延续“懂市场、善经营”的管理基因:根据证券时报报道:本次职务调整系组织安排,王栋将调任义乌市商务局局长,完成从企业经营一线到政府治理中枢的角色转换。目前,义乌市委市政府已推荐义乌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占先生,作为小商品城董事长候选人。陈德占先生曾在商城集团工作十年,在任职义乌国资运营公司董事长期间,充分发挥国企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国企优质资源向优质公司集聚。我们看好人员组织人员安排之后,义乌国贸改革持续加速推进,和小商品城延续高速增长的大趋势。公司控股股东完成增持计划:控股股东商城控股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计划在4月9日起12个月内增持人民币5-10亿元。至6月27日累计进行10亿元增持,完成了增持计划。其中6月19日至27日之间增持金额约7亿元。
新交易体系业务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板块,公司是新一代信创技术路线的开创者与引领者。公司的新交易体系涵盖所有证券、期货、资管的交易业务。其产品除了核心交易系统A5与HTS系列之外,还包括账户中心与NCB清算簿记系统。公司积极推进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A5的建设工作,在信创核心系统及关键项目上均取得顺利进展。中信证券、南京证券、上海证券等多家券商项目在报告期内同步推进。2024年A5的客户数量已达10家。自2024年9月底起,市场交易量大幅攀升,在此期间,已全面上线的东吴证券、东海证券、麦高证券所采用的A5系统始终保持平稳运行状态,充分验证了A5系统具备高可靠、高可用的特性。在专业交易领域,HTS系列不断优化升级,成功研发了基于FPGA硬件的HTS3.0超极速交易系统以及商品期货极速交易系统,其业务品种覆盖沪深北交易所、国内期交所、港股通等市场,业务范畴已拓展至自营做市、商品期货交易、场外衍生品等领域。多家券商完成了HTS新版本的升级,实现了性能的显著提升。公司携手华为、腾讯云等厂商发布了HTS2X纯血信创版,实现了国产软硬件的全栈信创以及全链路的深度优化,为专业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险行业实现高速增长,市场地位巩固2024年公司保险行业实现收入7.28亿元,同比增长28.65%。公司在保险行业坚持依靠增强产品化能力提高客户粘性的战略,与各保险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软件产品、软件开发、系统升级、运行维护等信息化产品及技术服务。公司仍保持现有市场竞争地位和较强的客户粘性,抓住保险行业AIGC应用、IFRS17系统建设、营销渠道业务系统信创改造等业务机会,进一步挖掘客户新需求、开拓新项目。公司加速推进AIGC技术在客户端的产业化落地。以新致新知平台为基座,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与解决方案体系,全面覆盖保险营销拓客、客服智能应答、智能理赔、智能核保及智能办公等关键场景,并实现客户端全链路部署与迭代优化,目前已将上述产品布局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大家保险、大地财险等数十家保险公司。全面布局数据及智算中心建设,打造第二成长极
锦波生物 2024 年实现营收 14.43 亿元,同比+84.92%,归母净利润 7.32 亿元,同比+144.27%, 2025Q1 实现营收 3.66 亿元,同比+62.51%,归母净利润 1.69 亿元,同比+66.25%,毛利率/净利率为 90.11%/45.89%。公司已与养生堂有限公司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拟向养生堂发行股票。 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速高端生物材料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因此我们上调 2025-2026 年并新增 2027 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5-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038/1381(原 927/1125)/1825 百万元,对应 EPS 分别为 9.02/12.00/15.86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38.7/29.1/22.0 倍,维持“增持”评级。引入战略投资者养生堂,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共筑生物材料产业新生态2025 年 6 月 26 日, 公司发行公告拟向养生堂有限公司发行不超过 717.566 万股股票,占发行前总股本的 6.24%,发行价格为 278.72 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0 亿元。 双方已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研发合作、规模化生产、品牌推广、渠道管理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公司控股股东杨霞与久视管理咨询(杭州)合伙企业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拟转让其持有的 575.33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 5%),转让价格为 243.84 元/股,总价款 14.03 亿元。
支撑评级的要点公司是国产CAE软件领军企业,技术优势明显。索辰科技自成立起就致力于CAE软件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专注于流体、结构、电磁等学科基础算法的研究、技术开发与方法创新,电磁、声学、光学、测控、多学科等软件产品完成研发并不断完善。2019-2024年,公司营收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国内CAE市场仍以海外厂商为主导,2022年Ansys、西门子和达索系统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合计接近50%,但国产CAE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呈现提升态势。公司深耕国防军工领域,持续开拓民用市场。公司下游客户主要集中于军工领域。公司在国防军工领域的技术优势较为显著,代表性流体和结构仿真软件与当前市场主流软件相比,在计算效率和仿真精度方面都能够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较强。公司还凭借在国内CAE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专项,与多家军工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粘性较强。此外,公司也持续通过收并购、投资入股、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拓展CAE业务范围,进军汽车、无人机等民用市场,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有望成长为中国版的达索系统。
25Q1业绩高增,Q2我们预计略有放缓,整体表现良好。25Q1营收26.1亿元/yoy+36.5%,归母净利润2.5亿元/yoy+36.3%,扣非归母净利润2.3亿元/yoy+62.5%,在消费高增长+医疗并购增厚业绩带动下,延续高增长态势。Q2受内外部多因素影响,我们预计消费品业务增长较Q1有所放缓,但仍有望实现同比增长高双位数。消费板块:25Q1核心单品保持高增。25Q1消费业务营收13.4亿元/yoy+28.8%,延续自24Q2以来逐季提速态势。1)分品类看,25Q1棉柔巾/卫生巾/成人服饰收入分别为3.7/3.1/2.5亿元,分别同比+8.6%/+73.5%/+23.4%,收入分别占消费业务的28%/23%/19%,其中奈丝公主卫生巾凭借“全棉材质”和“医疗级生产背景”的差异化心智,在2024年底行业舆情事件发生后品牌认知度迅速提升;棉柔巾作为品类的首创者和市场领导者优势突出,通过悬挂式、婴儿超柔款等产品创新,保持较快增长。2)分渠道看,25Q1电商占消费业务收入的59.9%,增长良好;此外KA渠道在山姆、屈臣氏、沃尔玛等卖场取得突破性进展,25Q1KA收入1.5亿元/yoy+70.9%,截至25Q1线”大促期间,奈丝公主保持强劲增长,新品增长超预期。25Q2由于整体消费乏力+“315”事件影响,我们预计全棉时代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较Q1有所放缓,但仍有望实现高双位数同比增长。重点品类中,奈丝公主卫生巾销售额同比增速强劲,抖音同比高增,线下KA渠道趋势向好,“618”大促期间奈丝公主线上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保持良好粘性。棉柔巾品类受315影响相对直接,同时由于短期营销思路向生产环境、原材料溯源等安全性认证进行调整,对终端销售有一定影响,我们认为伴随后续营销回归正常轨道、叠加下半年新品投放,棉柔巾市占率、行业地位以及增长势头有望保持。此外,有新的爆品超出内部预期,例如成人内裤、新生儿产品。医疗板块: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美国关税政策变动预计小幅影响。25Q1医疗业务营收12.5亿元/yoy+46.3%,其中24年底并购的美国医疗耗材公司GRI贡献收入3亿元,剔除后医疗板块业务同比增长11.1%。1)分产品看,增长主要由高附加值品类拉动,高端敷料/健康个护产品收入分别为2.2/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1%/39.8%。2)分渠道看,内销C端(药店、电商)业务亦实现超40%的同比增长,渠道拓展顺利。4月美国开启对等关税政策,GRI产能在全球多国布局,包括中国、越南、印度、多米尼加、美国等,美国市场销售额占比约75%,预计关税政策变化对GRI销售有一定影响。
投资要点:维持“优于大市”评级。我们认为,公司背靠山能集团并积极向外拓展其他市场领域,是业务增长的基石。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42/19.47/22.68亿元,同比增长21.58%/18.52%/16.53%;归母净利润1.26/1.66/2.13亿元,同比增长36.10%/31.37%/28.36%;EPS为0.19/0.24/0.31元(25-26原预测为0.19/0.25元)。参考可比公司,考虑背靠山能集团的市场优势,给予公司2025年动态75倍PE,目标价13.96元(原为11.43元,2025年60倍PE,+22%),维持“优于大市”评级。工业互联网和ERP是增长驱动力。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同比增长18.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74.35万元,同比增长50.11%。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大幅增长了439.04%;ERP实施及运维服务也增长了10.73%。2025年第一季,公司收入同比下降了20.55%。主要原因是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有2个大型项目完成竣工验收,而2025年第一季度竣工验收项目收入同比减少。
甬矽电子成立于2017年,专注深耕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和测试业务,同时在业绩方面增速凸显。业务方面:公司构建起丰富产品矩阵,涵盖FC类、SiP、晶圆级封装、QFN/DFN及MEMS五大类别,精准锚定射频前端芯片、AIoT、汽车电子等高景气应用领域,深度嵌入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业绩方面:公司2024年及2025Q1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业绩展望乐观。2024年公司营收达36.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0.96%,成功扭转盈利颓势,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强劲增长动能,营收9.46亿元,同比提升30.12%,归母净利润0.25亿元,盈利能力随业务拓展与技术赋能显著增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与成长潜力,结合公司高端先进封装产能扩张业绩展望乐观。
公司技术实力深厚且持续迭代,先进封装技术+产能持续发力,持续高筑行业壁垒。技术方面:公司累计持有158项发明专利、239项实用新型专利,筑牢技术护城河。核心技术体系完备,高密度倒装芯片技术保障精细互联,5G射频模组封装适配高速高频场景,更自主创新推出FHBSAP平台,集成Fan-out、2.5D/3D异构集成等前沿封装技术,深度契合AI算力高速增长、汽车电子智能化升级等高增长需求。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6%,持续高强度投入推动技术迭代,加速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化,确保在先进封装赛道技术领先性与工艺成熟度。产能方面:公司前瞻布局产能,通过二期项目强力扩充高端封装产能,聚焦FC-BGA、Fan-out、2.5D等先进封装技术方向,项目满产后年产能将跃升至130亿颗,大幅提升规模供应能力。一期产线以SiP系统级封装为主,构建基础业务底盘;二期产线着重强化晶圆级封装能力,打通“Bumping+CP+FC+FT”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既提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又缩短交付周期增强客户粘性,为AI、汽车电子等领域激增的订单需求筑牢产能支撑,匹配行业快速发展节奏。
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覆盖全球头部设计企业,SoC头部客户深度合作,汽车电子与AIoT驱动增长。公司主要客户有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富瀚微、联发科、北京君正、鑫创科技、全志科技、汇顶科技、韦尔股份、唯捷创芯、深圳飞骧、翱捷科技、锐石创芯、昂瑞微、星宸科技等行业内知名设计公司。公司2024年19家客户销售额超5000万元,其中14家突破1亿元大关,优质客户集聚效应显现,更成功纳入中国台湾龙头设计客户,补强客户生态。下游细分领域多点突破,汽车电子板块:车载CIS、智能座舱、车载MCU等产品历经严苛验证,通过车规级认证,切入汽车电子供应链核心环节;5G射频模组实现量产突破,批量供货支撑通信设备升级;AIoT领域:与头部客户深度协同,新品导入与份额提升双轨并进。海外市场拓展成效初显,收入占比提升至17.65%,未来聚焦欧美市场,凭借技术与产能优势突破海外客户壁垒,培育新增长极,拓宽全球业务版图。基于公司技术领先性保障产品竞争力,产能释放支撑规模扩张,预计2025-2027年营收将实现阶梯式增长,分别达45.47/56.75/70.9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步增长至1.98/3.66/4.65亿元,成长动能强劲。估值方面,我们选取伟测科技、晶方科技、华岭股份为可比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封测,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前期投入大,适用市净率PB估值。可比公司2026年平均PB倍数为4.36倍。出于审慎性原则,给予公司2026年略低于行业平均的4.3倍PE,目标价32.6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产品未能及时升级迭代及研发失败风险、客户集中度高风险
事件点评业务仍处于整合期,资产负债率居高。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营收大幅下降主要系业务结构调整所致,品牌营销业务的多个细分行业如汽车、美妆、快消、3c数码、互联网金融,收入下降比例超过50%。毛利率为11.54%,期间费用总额有所下降但比例上升到27.98%(上年为15.78%),资产及信用减值总额相比前两年有所下降,总减值为2.3亿元,存量不良陆续出清。由于连续3年亏损,2024年末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9.7亿元,总股东权益为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0.79%。负债结构中,2024年末短期借款7亿元,长期借款0.67亿元。从现金流量看,经营活动现金净额-4.14亿元,为支付供应商欠款所致;投资活动现金净额0.40亿元,公司收回部分投资;筹资活动现金净额3.56亿元,为贷款增加所致。长沙国资成为控股股东,公司治理处于变革中。2025年2月公司发布董事会选举公告,长沙国资湘江集团占据董事会非独立董事3席,股东苏同提名非独立董事1席,湘江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原控股股东苏同及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经过多轮司法拍卖后,现公司股权结构为长沙国资下属湖南湘江新区发展集团持股18.81%,湖南财信资管持股4.9%,苏同及一致行动人持股17.32%。
华电新能(600930):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和运营。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6.73亿元/295.80亿元/339.68亿元,YOY依次为13.49%/19.89%/14.83%;实现归母净利润85.22亿元/96.20亿元/88.31亿元,YOY依次为17.49%/12.88%/-8.20%。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84%至21.72%,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变动-7.19%至7.79%。投资亮点:1、公司是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华电的唯一风光电整合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运营商之一、其装机规模及市占率均稳居行业前列。公司是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华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独享中国华电在新能源项目开发、资源支持等方面的渠道和政策优势,具备较高行业影响力及行业代表性;同时,公司管理团队成员大多历经电力行业重点院校和电力、电网央企等重点单位核心岗位培养,深耕电力行业数十年。依托上述优势,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运营商之一,具体来看:1)业务布局方面,公司全面覆盖了新能源几乎所有类型项目,包括集中式、大基地、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光伏领跑者、农林渔光互补复合项目等,同时是国内仅有的数家拥有核电参股权的公司之一;2)从现有项目看,公司项目资源遍布全国31个省,从风光资源禀赋优异的三北、西南区域到消纳优势和电价优势明显的中东南区域均有布局,且多个项目系国内同类型首单落地;3)在装机容量方面,依托大平台更好地竞争新开发资源,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总装机容量分别为3,518.62万千瓦、4,869.46万千瓦和6,861.71万千瓦,装机容量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国内风电领域凭借3,202.45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据6.15%的市场份额、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则凭借3,659.26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据4.13%的市场份额,发电装机量及市占率均稳居行业前列。2、公司在建项目丰富;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及新项目资源的获取,预期公司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抬升。公司在建工程主要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电站的基建工程,报告期内公司在建工程整体呈上升趋势、账面金额由2022年的494.26亿元增至2024年的740.11亿元,主要系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大,逐年增加新增在建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所致;结合招股书披露的在建项目情况,截至2024末,公司共有20余项在建工程预计于2025年或2026年完工、合计装机容量超1700万千瓦。此外,根据今日头条报道,公司实控人中国华电近两年重点布局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五省,以“水风光储一体化”和“沙戈荒”项目为核心,目前已取得内蒙古腾格里、甘肃腾格里、新疆天山北麓、青海柴达木格尔木东等清洁能源基地的牵头开发权,项目总规模已超130GW、预计于2025年起陆续开工;公司作为中国华电的唯一风光电整合平台,未来装机规模或进一步提升。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公司专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领域;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节能风电、太阳能、三峡能源、龙源电力为华电新能的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4年度可比公司的平均收入规模为194.63亿元、平均PE-TTM为17.98X、销售毛利率为46.35%;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处于同业的中高位区间,销售毛利率水平则与同业平均相当。
光伏发电为核心主业,稳健经营效益优先。光伏发电为公司核心主业,电站分布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利润构成上,公司自2015年借壳上市以来,营收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利润几乎由光伏电站贡献。公司光伏发电板块毛利率在2024年为61%,即便是较2023年下滑4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或与光伏制造协同以及带补贴项目占比有关。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运装机6.08GW,在建装机2.08GW,在运装机集中华东与西北,在建装机分散在非西北区域。公司2024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约占47%,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优质发展,公司优选项目精细化管理。我们预计136号文后,优选项目与成本管控(运营能力)或为新能源运营商核心优势。公司储备17GW优质项目,同时通过区域管理人才与智能运维、数据化转型等降本。截至2024年底,公司重要在建项目均为光伏电站项目,无光伏设备产品类项目。另外,公司聚焦海外新兴市场优质光伏项目,已与多国建立合作联系。财务质量稳健,国补发放有望缓解现金压力。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2%,较2020年底下降12个百分点,处于同业优秀水平。公司带补贴项目中有63%已纳入第一批合规目录,无合规风险;2024年底国补拖欠118亿元,国补与市值比约70%。当前新能源电价补贴拖欠仍为压制整个绿电板块的关键因素之一,若国补发放,将为公司注入现金流,并有望解除部分估值压制。
换热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25Q1营业收入同比回升21%。方盛股份是一家专注于研发换热器和换热系统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专业换热器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涵盖风力发电、余热回收、轨道交通、空压机、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领域,以及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新兴领域。公司结合内部自主研发与市场需求导向两种研发模式,先后与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始终贯彻“创新驱动、技术先行”的研发理念,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47亿元,同比增加1.10%,其中内销收入同比增长1.51%,外销收入同比下降5.97%,外销收入有所下降主要系海外客户部分新项目的其他核心零部件认证测试滞后,导致该客户2024年整体收入与2023年相比有所下降。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981万元,略显承压。2025Q1实现营收0.74亿元(yoy+21.02%)、归母净利润701万元。
风电、余热回收领域订单有望恢复,储能、氢能、数据中心等新赛道贡献未来增量。2024年,公司主营产品换热系统营业收入为1.09亿元,板翅式换热器营业收入为2.24亿元。2019-2024年板翅式换热器营业收入占比由82.33%降至64.66%,换热系统营业收入占比由15.96%升至31.26%。在市场应用层面,风电、氢能、储能等或将成为公司核心增长领域。风电领域:风电领域市场2025年预计有望呈现增长,订单需求预计会增加,主要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提出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2020年风电装机高峰以后,风电冷却系统设备质保年限是5年左右,因此2025年有望带来一轮换装的需求;大兆瓦机型的引入、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的改进或将促进风电市场改装需求,预计将带动公司相关产品的配套增量。余热回收领域:虽然2024年锂电建设项目有所放缓,但2025年度公司相关客户基于国内市场扩建和国外市场拓展需求,余热回收热管理产品的需求有望阶段性的恢复。储能、氢能、数据中心等领域:随着公司前期自身新产品研发、客户布局投入以及整体市场需求的稳步提升,公司2025年相关领域订单存在较好预期。公司在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前期试样、小批量供货的基础上,2024年度成功与行业内多家知名客户建立业务合作,业务量呈现较大增量,为公司未来增长开辟了新路径。研发加速锚定多元化领域,多场景“冷却系统”拓宽主营产品版图。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换热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板翅式换热器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热交换设备之一,在各工业节能减排等生产环节中得到大量应用。就换热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在技术革新层面,换热器行业整体设计方案将进一步优化,可利用AI大模型提升系统设计效率和可靠性,将新型材料投入应用,优化制造工艺,开发新型冷却介质。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达1,526.22万元,较2023年增长9.08%,有力推动了公司技术创新与业务多元化拓展。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获得105项专利证书,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公司研发方向聚焦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产品集成化方向,为头部主机厂为主的客户提供集成度更高的热管理产品配套;坚持领域多元化方向,摆脱铝制板翅式结构的局限,结合下游产业链客户的需求,为客户配套其他结构的换热器产品以及不同集成度的总成或系统产品;坚持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导向,重点推进新能源、新基建领域热管理产品市场的开发。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公司拥有9项研发项目,包括高效海水淡化冷却系统、一种储能锂电池用壳体、数据中心冷却集成系统等,其中6项聚焦于不同场景的冷却系统,公司在原有的传统产品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致力于拓宽新领域产品市场、丰富公司产品种类。
2024年轨交、氢能等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25年在募投厂区规划新产线月,公司与氢能客户联合开发的兆瓦级氢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站冷却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双方合作期间共同开发了多款发电站冷却系统产品,公司拥有上述系统产品自主知识产权。2024年4月,公司与阿尔斯通携手承担了国内轨道交通项目牵引变压器冷却系统的联合设计及验证,目前产品已经开始批量交付并投入运营;公司将继续深耕轨道交通领域,积极拓展国内外轨交冷却系统产品市场。2024年6月,全球首套18兆瓦半直驱大功率海上机组换热系统在东方电气汕头工厂吊装成功,公司承接了该项目风电机组自然风冷系统的设计及制造。2024年,公司募投项目主体厂房建筑工程竣工,募投厂区产线万台(套)节能高效换热系统及换热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进度为63.70%,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入进度为29.1%。2025年公司在募投厂区规划了新结构的换热器单元和热管理系统的产线布局,包括氢能、数据中心、储能等领域相关产品,并配套了先进实验设备和测试平台。
聚焦素金主线,产品结构优化驱动毛利改善。2024年公司素金饰品实现收入22.81亿元,同比增长28.91%,占总营收96.76%,继续保持主力品类地位。素金饰品毛利率同比+0.43pct至12.37%,我们判断主要受益于“一口价”产品策略推广、自研产品比重提升及产品工艺升级。公司依托于品牌两大核心产品线——以东方美学为主要风格的经典主题系列以及主打年轻时尚的的现代审美新品矩阵,持续构建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建立品牌壁垒,并践行多品牌发展战略和创新性的零售模式,成为全域布局年轻化的新消费珠宝品牌。。围绕2024年集中推出的新品系列,策划了以“未来东方主义”为主题,以“先锋设计”和“东方色彩”为视觉表达的线下新品巡展,先后在杭州、嘉兴、宁波、合肥、扬州等多城市陆续开展。公司聚焦高频、高毛利黄金消费场景,通过提升自研率、产品差异化与快速迭代能力,不断优化盈利结构,打造具备高周转+高毛利特征的产品体系。
客观剖析本轮周期,理性应对转型阵痛。会上董事长及总经理深入剖析白酒行业现状,1)白酒行业量减价增,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消费呈现以下趋势变化:①消费观念转向更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②消费需求倾向个性化、低度化、利口化、悦己化;③消费场景更趋多元,预计“以政带商”需求基本退出,白酒从资源社交属性回归生活情感属性;④消费渠道加速迭代,行业营销重心从渠道压货向精准触达和用户运营转变。2)长期来看,当前行业调整要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角度去看待,伴随产业结构转变、70~90后主力消费群体需求承压、AI重构个人学习方式和竞争力构建方式,白酒作为精神消费品,仍然符合未来消费发展趋势。3)短期来看,白酒消费从公费主导转向私费主导,将经历一定的转型阵痛。发挥六大优势,紧抓变革机遇。白酒行业经历多次重大调整,但产业价值螺旋式上升趋势未变、中国白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文化自信未变、国人对白酒的情感需求未变。在本轮调整中,泸州老窖将坚定发挥六大优势、把握六大机遇:①发挥战略优势,把握市场机遇,坚守“12345”和“136”的既定战略,打好市场组合拳。②发挥品质优势,把握数字机遇,强化全产业链质量溯源,建立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体系。③发挥文化优势,把握价值机遇,围绕1573国宝窖池群和传统酿造技艺这“双国宝”打造文化IP矩阵、推进酒旅融合项目。④发挥创新优势,把握科技机遇,强化研发储备。⑤发挥布局优势,把握出海机遇。⑥发挥责任优势,把握和谐机遇,提升公司ESG评价及股东回报。十五五实施“生态链战略”,深化市场建设。伴随经济结构重心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必将主动融入高科技企业生态,并积极应对市场调整,实施一系列市场组合拳:①加强市场深耕精耕,把握县域及部分村镇消费者需求增加机遇,2025年公司春耕计划重点扩张核心终端,未来5年规划将终端数量从50万拓展至400万家。②推动产品创新,顺应低度化、健康化、利口化、多元化需求,开发储备28、16、6度等产品,低度产品将提供更丰富的风味口感。③夯实核心基本盘。陆续将资源向特曲60版、特曲、头曲等中高端产品倾斜,并焕新推出光瓶酒二曲。④推动渠道转型,全面落地数字营销,优化费用投放及库存价盘管理,并实现线年泸州老窖持续推进“经销商和终端战略共赢计划”,并将注重平衡各渠道盈利模式的分配。
2025年第一季度纳思达实现营业收入59.27亿元,同比下降5.79%。归母净利润为0.84亿元,同比下降69.64%,扣非归母净利润0.80亿元,同比下降69.83%。分业务板块来看,奔图打印机业务和利盟打印机业务的营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34%和4.85%,主要是由于受海外个别市场采购节奏的影响,奔图国际打印机销量同比下降27.11%,且奔图在研发、品牌宣传以及线下服务渠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导致费用同比增长21.45%;集成电路业务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9.72%,但极海微总体芯片出货量达1.25亿颗同比增长9.38%,非耗材芯片销量同比增长38.22%。布局打印机全产业链,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公司打印机业务整体出货量在全球激光打印机市场份额中排名第四位。其中,奔图激光打印机业务全球出货量增速引领行业,利盟激光打印机在全球中高端激光打印机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行业领先。公司旗下通用打印耗材业务、通用打印耗材芯片业务、打印机主控芯片业务均处于全球细分行业翘楚。信创市场方面,随着行业信创的不断推进,奔图在金融等重点行业不断取得突破,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奔图信创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50%,产品出货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奔图积极拓展“上合组织”“东盟”“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海外市场,加速布局欧洲市场,在保证核心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在海外其他市场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断为用户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打印解决方案,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并取得较好进展。目前奔图已销往海外110余个国家和地区,占奔图总出货量的比例接近50%。
在汽车电子领域,极海微已推出包括国内首颗顺利量产的超声波传感和信号处理器GURC01、G32A1445系列汽车通用MCU以及针对智能车灯照明系统设计的首款芯片GALT61120汽车前灯LED矩阵控制芯片等产品。公司汽车芯片产品在国内外主流车厂均实现了项目定点,开始进入批量出货上车。此外,公司汽车芯片产品在控制器,传感器,电源&模拟&驱动等3个赛道长线布局,相关产品在国内外主流车厂均实现了项目定点,开始进入批量出货上车,标志着公司在研发技术、产品品牌、产品质量等方面得到市场认可。在工业电子领域,极海微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ArmCortex-M52处理器的双核架构和Helium边缘AI技术的G32R5系列高性能实时控制DSP芯片,用于高性能实时控制和边缘AI融合应用,并在多个行业头部客户实现导入。全新推出GHD3440、GHD3440R等多款电机驱动芯片,并与多款MCU、DSP主控芯片形成面向工业应用的丰富产品矩阵。同时,针对人形机器人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芯片布局,包括关节控制器和灵巧手实时控制DSP芯片、智能编码器芯片、小脑计算芯片、电池管理主控芯片、视觉雷达传感器芯片和力矩传感器芯片等,目前部分已实现批量出货。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3亿元,同比减少24.85%;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减少47.74%;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38.11%;归母净利润0.72亿元,同比增长44.11%。公司2023、2024、2025Q1的毛利率分别为46.14%、48.34%、49.57%,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耗材业务稳步增长,多点布局推动市场拓展公司耗材产品在多区域战略布局的推动下,有望实现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耗材实现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46.22%,实现快速增长。公司耗材业务国际化布局持续深耕,美国市场,公司通过RH公司组建的专业耗材团队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并通过在睡眠监测机构每月免费发放面罩的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欧洲市场,公司于2023年成立法国数据型子公司,覆盖欧洲市场,通过解决医保报销问题和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代理商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规模。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下滑29.42%;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下滑59.09%。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8亿元,同比下降18.49%;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下降43.23%。公司收入和利润下滑主要系由于下游部分领域资本开支减少及医院治理力度加强导致决策周期延长所致。脑机接口布局持续推进,构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康复平台公司通过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战略布局显著提升其在全球康复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力,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2024年5月,公司孙公司北京脑连科技有限公司与大兴医药基地管委会合作成立了“脑机接口植入式生物实验室”,为技术研发提供高效平台。非侵入式方面,公司同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并共同研发经颅磁辅助定位治疗设备及脑机接口相关的产品和技术。2024年12月,龙之杰LGT-2620系列磁场刺激仪(经颅磁)成功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经颅磁是利用脉冲磁场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的一种无痛、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
寒武纪是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厂商,提供云边端一体、软硬件协同、兼顾训练与推理的系列化智能AI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三块,产品面向互联网、金融、交通、能源、电力和制造等领域的复杂AI应用场景提供算力,赋能产业升级。云端产品线主要提供云端AI芯片、加速卡、训练整机等,涵盖模型训练与推理,目前已迭代至思元590系列;边缘产品线为主,主要服务于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边缘计算场景;IP授权及软件主要包括以寒武纪1M为主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以及基础软件开发平台Cambricon Neuware,软硬件协同打造优质生态护城河。2024Q4起,公司营收同环比大增且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2025Q1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230.2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6.82%,主要系在当前政策背景下AI芯片国产替代需求强劲,以及公司云端产品国内性能领先、技术壁垒较高,在客户处大幅放量,此外目前公司存货充裕且预付账款大幅增加,为未来业绩兑现储备了强劲动能。
推理与训练算力需求爆发拉动AI芯片市场规模扩张,海外芯片龙头仍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厂商加大研发及行业政策刺激,以寒武纪为代表的本土AI芯片品牌的国产替代正全面提速,2025年份额有望升至40%。(1)需求面看,当前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算力都在持续上升,海内外云厂商也在不断扩大AI基建资本开支,自2024年起未来5年全球算力规模增速将超过50%。中国算力规模全球份额位居第二,2023年占比31%。算力需求的暴增促进了AI芯片市场规模的扩张,2025年全球AI芯片规模有望达920亿美元,同比增长29.58%,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2024年有望达到1412亿元,占比全球约28%,目前国内GPU仍为主流,但ASIC和FPGA份额正加速增长,互联网厂商为主要采购商。(2)供给面看,受性能领先其他厂商1-2年、市场先发优势、软硬件护城河等因素影响,英伟达仍在全球GPU市场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以寒武纪、华为等厂商为代表的国产AI厂商正在加速布局,2024年国内本土AI芯片品牌的出货份额已达30%,预计2025年将升至40%。此外,在美国AI芯片管制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国产AI芯片自主可控进程也有望全面提速。
硬件层面,云端AI芯片是支撑公司营收的主要力量,MLU370-X8单卡性能与主流350WRTX GPU相当,思元590已进入国产供应链;软件层面,统一的平台级基础系统软件已成功支持大多头部AI模型,自研架构与指令集保持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公司硬件产品涵盖云、边、端全场景,云端AI芯片2024年营收占比高达99.30%,公司已迭代发布了四代产品,思元370最大算力达256TOPS(INT8),MLU370-X8单卡性能与主流350W RTX GPU相当,覆盖训练与推理需求,思元590目前有望成为营收的新支撑。边缘端产品围绕思元220推出了相应加速卡及智能模组。终端智能处理器1A、1H、1M系列芯片覆盖0.5TOPS-8TOPS内不同档位的AI算力需求,可集成于手机或IoT类SoC芯片中。软件层面,公司为硬件产品提供统一的平台级基础系统软件Cambricon Neuware,训练与推理软件平台均成功支持并优化了如DeepSeek、Llama、Qwen等主流AI大模型。此外,公司软硬件均基于自研处理器架构,且构建于自研MLU指令集基础之上,有助于保持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公司,公司云端产品线正大幅放量中,思元系列芯片产品受益于国内各产业算力需求的提升以及国产替代的趋势,有望带动公司整体营收高增以及归母净利润的持续盈利。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4.43、161.71和251.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18.91%、91.52%和55.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5、38.60和69.1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2.69%、141.96%和79.09%。对应2025-2027年的PE分别为153、63、35倍,PS分别为29、15、10倍。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及验证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绽家差异化卡位香氛家庭洗护,把握新时代情绪价值消费,增长可期。绽家能够实现快速破圈,主要原因在于:1)布局家清护理赛道空间广阔,卡位高端家清这一相对蓝海的细分品类。根据欧睿数据,中国家清市场规模24-29年CAGR为2.4%,29年行业规模有望达1490亿元;竞争格局较为集中,24年行业CR5达66.7%,且前五大品牌(立白、雕牌、奥妙、蓝月亮和汰渍)多定位大众市场,中高端品牌稀缺。2)把握“香氛”差异化卖点+内衣洗等细分产品实现品牌突围;3)全渠道布局助力销售增长:线上覆盖天猫、抖音等二十余个电商平台;线下成功入驻山姆、盒马等商超。4)定位洗借助内容营销精准破圈。由于小红书平台使用人群与绽家目标客群高度重合,绽家选择小红书作为核心种草阵地并在该平台实现优异的运营表现,绽家品牌小红书平台粉丝数位居行业前列,考虑到家清市场规模较大且绽家品牌稀缺成长势能较好,我们看好品牌未来发展空间。多年保健品运营操盘经验为基石,发力自有保健品品牌“斐萃”。若羽臣于2016年正式进军保健品市场,沉淀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储备,为推出自有保健品品牌“斐萃”奠定了基础。斐萃于24年9月上线岁女性的中高端抗衰需求,前期以“麦角硫因”为核心成分,主打女性抗衰产品,25年5月推出以“红宝石油”为核心成分的产品,主打抗氧抗炎提代谢。目前,品牌已推出七款产品,全面覆盖女性健康多维需求,单品价格区间定位于288-498元。整体来看,中国保健品市场未来空间广阔,斐萃未来增长潜力较大。投资建议:公司是代运营业务龙头,运营能力优异,发力自有品牌“绽家”及“斐萃”布局家清及保健品业务,打开增长空间。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2.72/3.84亿元,yoy分别为74.0%/48.1%/41.0%,对应PE为71/48/34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投资亮点:1、公司系领先的覆铜板领域电子树脂本土供应商,近年来产品销量在同行业内资企业中均名列前茅。电子树脂对覆铜板的性能、品质、以及加工性等均起关键性作用;我国电子树脂生产企业起步较晚,覆铜板用电子树脂行业、尤其是高性能覆铜板的电子树脂,至今仍由海外及中国台湾的企业主导。公司深耕电子树脂领域近10年,拥有以实控人张驰先生为首的成熟研发团队,其中张驰先生为四川大学高分子博士;同时多位管理层、股东及技术人员具备覆铜板领域从业经验。在核心团队的带领下,公司构建了成熟多样的产品规格体系、并树立了较强的技术领先性,尤其在无铅无卤覆铜板适用的电子树脂领域,打破了国际领先企业的垄断。截至目前,凭借良好且稳定的产品品质及本土化优势,公司核心客户已覆盖建滔集团、生益科技、南亚新材、华正新材等覆铜板知名企业,成为了领先的覆铜板领域电子树脂内资供应商;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覆铜板材料分会统计,公司产品在近三年国内同行业内资企业的销量均名列前茅。目前,公司产能紧张、报告期内产能利用率均在100%以上,拟通过募投项目对现有成熟产品进行扩产、预计达产后电子树脂产能将提升至约13万吨/年;结合公司招股书财务信息来看,该扩产募投项目已于2021年提前建设、并于2024年实现转固4.89亿元(约占总投资额的32.6%)。2、公司积极向高速高频覆铜板用电子树脂产品方向延伸,报告期内已取得一定成果。当前增长最快的高速高频覆铜板领域高度依赖进口,同时从成本占比来说,电子树脂通常占覆铜板生产成本的20%-25%,而高速高频覆铜板树脂所占成本比重更高、存在较大的国产化空间及发展潜力;基于环氧树脂的覆铜板材料逐渐难以满足高频高速应用需求,具有规整分子构型和固化后较少极性基团产生的苯并恶嗪树脂、马来酰亚胺树脂、官能化聚苯醚树脂等新型电子树脂已成为最新技术趋势。作为本土领先的覆铜板领域电子树脂供应商,公司积极布局高速高频覆铜板电子树脂产品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招股书在研项目来看:1)苯并恶嗪树脂以及马来酰亚胺树脂已经获得主要客户认可、开始小批量供应,成熟商业化后将填补国内电子树脂在高端应用领域的短板;2)聚苯醚树脂、高阶碳氢树脂、双环戊二烯苯酚(DCPD)型环氧树脂、联苯苯酚型环氧树脂等则处于中试阶段或实验室研发阶段,其中,双环戊二烯苯酚(DCPD)型环氧树脂与联苯苯酚型环氧树脂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批量商业化供应,量产后有望提升该产品的国产化率。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东材科技、圣泉集团、宏昌电子为同宇新材的可比上市公司;从可比公司情况来看,2024年可比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为55.45亿元,平均PE-2024年为24.28X,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4.78%;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未及可比公司平均,但毛利率处于同业的中高位区间。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需求占全球高位,市场增长潜力显著,根据SDI数据,2022年全球分析仪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5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增速领先全球,2015-2020年市场规模增速达6.8%,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90-113亿美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上市排名前20的分析仪器企业全部为欧、美、日所垄断,高端质谱、色谱及光谱仪器进口率依然近90%。公司持续推进高端分析仪器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开拓,目前取得了重要进展。公司子公司谱育科技已具备离子阱、四极杆、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级高分辨等多个质谱分析技术平台等一系列高端质谱的产业化能力。2024年12月,公司ProGC-3600工业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成功签约越南台塑河静钢铁厂,成为国产色谱仪首次进入海外钢铁行业市场的标杆案例,具备代表性意义。
公司在创新药领域持续推进研发布局,2024年以来多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1)公司首个I类双靶点创新药HY-0002a正在全国6家临床研究机构开展KRAS突变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多中心、多队列的I/II期研究;2)公司首个I类生物创新药HY-0007,9月获批IND,10月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有望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3)HY-0006,12月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其为高选择性SOS1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截至2024年报,公司在研创新药项目共14个,创新管线布局实现突破。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业务多元化稳步发展公司国际化战略持续深化,境外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公司2024年实现海外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97.12%;公司在海外累计已有25个产品获批上市,在6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较2023年新增1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北美、欧洲等国际主流市场。此外,在医疗器械领域,公司结合小分子、大分子药物及注射剂研发优势,推进消费医疗方向布局。截至2024年年报,公司已取得3个II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批件,推进1个III类医疗器械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生物发酵制品&淀粉原料:公司是国内淀粉糖龙头,主营产品主要为果葡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近年盈利能力均不断提升。果葡糖浆是公司未来发力的重点,根据公司2025年度投资计划:公司将推进成都和太仓合计70万吨产能的新项目。此外还将进行柠檬酸泰国3.6万吨产能扩建;并待国内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获批后,计划新建阿洛酮糖项目。3)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公司主要产品为聚乳酸(PLA),多应用于包装、农业、医疗等领域。聚乳酸业务由公司子公司吉林中粮负责推进。聚乳酸原料丙交酯、以及合成生物材料PHA业务由公司子公司中粮榆树负责推进。2025年,公司丙交酯项目将从吉林榆树迁至安徽蚌埠,预计建设周期自项目批复之日至投料试车共18个月。3.盈利预测&估值分析&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收206.21/212.52/229.65亿元,归母净利润1.02/1.64/2.34亿元,对应每股净资产5.67/5.73/5.80元/股,2025年6月27日股价对应PB为0.98/0.97/0.96x。我们看好中粮科技作为国内玉米深加工龙头目前持续在探索的以生物科技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公司未来的红利资产价值,考虑到公司多项业务正处于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HASHKFK 手机:HASHKFK
Copyright © 2012-2023 爱体育(AITIYU)官方网站户外滑雪培训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